边疆振兴进行时:从“治边”到“兴边”的中国特色实践——2025年云南兴边富民现场会网络观察
四月的云南,山茶花与木棉竞放。在中老边境的磨憨口岸,傣族姑娘玉罕拎着直播设备,向网友展示刚采摘的普洱茶和越南榴莲,身后是满载东南亚水果的跨境冷链车队。这一幕,恰是2025年全国兴边富民行动现场会的生动注脚——边疆不再是遥远的“末梢”,而是开放合作的“前沿”。
“边疆地区不仅要守住,更要富起来、活起来。”国家民委主任潘岳在会上说,当中国与周边国家加速共建命运共同体,边疆的振兴被赋予双重使命:对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外成为睦邻安邻的“金色纽带”。
广西东兴市的“电商闯边”印证了这一逻辑。这座与越南芒街一河之隔的小城,凭借“互市+电商”模式,将东盟海鲜、热带水果送上全国餐桌,2024年跨境电商交易额突破25亿元。“过去边民靠肩挑背扛,现在一部手机卖全球。”东兴市有领导介绍,这里已形成“跨境贸易+落地加工+直播带货”的产业链,带动1.2万边民就业。现场会上,东兴的“无纸化智能通关”系统引发关注——报关时间从小时压缩至秒级,背后是政府、企业、边民“三位一体”的协同创新。
而在新疆塔城巴克图口岸,哈萨克族牧民叶尔肯别克的合作社刚完成一笔“整进整出”的葵花籽油订单。中哈边民互市转型后,边民通过APP集中申报,通关效率提升70%,落地加工企业每吨成本降低300元。“政策活了,边民的腰包才能鼓。”塔城一位领导算了一笔账:2024年边民人均增收超4000元,23家合作社抱团发展,昔日的“过路经济”正变为“产业经济”。
边疆振兴,产业是根基。辽宁丹东的草莓品牌价值达371亿元,云南普洱的咖啡通过中老铁路直抵欧洲,折射出“特色产业+开放通道”的边疆经济新范式。
丹东的“草莓奇迹”令人惊叹。十年间,民宗部门投入580万元支持脱毒种苗研发,让东港草莓亩产增加25%,带动2万农户年增收超2000元。“小浆果成了‘致富果’。”辽宁某边境城市领导曾坦言,兴边富民资金从“撒芝麻”转向“攥指成拳”,才能培育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同样,内蒙古满洲里破解“酒肉穿肠过”难题,建设油气、粮食等七大跨境物流中心,2024年外贸总值逆势增长至258亿元,中欧班列通行量占全国东通道80%。“通道经济的关键是‘落地加工’。”内蒙古自治区某边境地级市领导也曾指着综保区的芯片保税维修车间说。
但产业振兴绝非简单复制。吉林珲春的教训与经验同样深刻。曾因“海产边贸”红极一时的珲春,一度陷入同质化竞争。近年通过差异化布局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引入韩国技术加工高纯度鱼油,产品附加值提升10倍。“边疆产业必须‘靠边吃边’,更要‘吃出花样’。”
在云南勐腊县尚冈村,傣族非遗传承人岩温的象脚鼓作坊成了网红打卡点。村里用兴边富民资金修建传习所,游客体验鼓艺后,还能扫码购买东南亚风格的文创产品。“文化是边疆的‘黏合剂’。”云南省374个边境幸福村实现“一村一非遗”,中华文化符号处处可见。
广西的“国旗工程”更具象征意义。在凭祥友谊关,壮乡孩童与边防战士共升国旗的场景每日上演。边境0-3公里范围内,政府代缴医保、发放守边补贴,边民说:“护国旗就是护家园。”这种浸润式教育的效果显著——2024年广西边境地区新增人口2.39万,扭转了“空心化”趋势。
边疆的安全,最终取决于人心的凝聚。甘肃马鬃山镇的“六位一体+1”模式颇具创意:军警民企共建“戍边驿站”,牧民放牧就是巡逻,快递员送件兼当信息员。“我们给护边员配发北斗终端,边境线动态实时上传。”肃北一位领导介绍,这座户籍人口仅711人的小镇,却吸引1500余人常住,关键是以产业聚人、以政策留人。
而西藏山南的“智慧边防”则展现了科技力量。通过5G网络覆盖边境村,牧民能用手机APP一键报警,无人机巡边效率提升5倍。“边疆治理要‘传统+现代’两条腿走路。”国家民委相关负责人总结。
现场会期间了解到,中越德天瀑布跨境旅游合作区已经迎来了100万游客;黑龙江黑河的“中俄健康产业跨境集群”已吸引30家企业入驻,生产的人参精华液通过电商销往莫斯科。“开放不是单向输出,而是共赢。”俄罗斯液化石油气经满洲里入境,既满足中国能源需求,又带动俄远东开发。
云南磨憨的实践更富深意。这个中老边境小镇承接昆明“省会托管”政策,建立“境内关外”的跨境园区,老挝甘蔗在此加工后直供中国糖厂。“我们要做周边国家的‘发展合伙人’。”
从广西东兴的电商生态,到新疆塔城的边民互助组;从辽宁丹东的草莓品牌,到云南磨憨的跨境园区——中国的兴边富民行动,正在书写一条“凝心铸边、产业兴边、开放活边”的特色路径。共同富裕路上,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当边疆成为高质量发展的热土,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根基将更加牢固,周边命运共同体的纽带亦愈发坚韧。